• 首   页|
  • 联系我们|
  • 快速导航

媒体关注
当前位置:首页>>媒体关注

中国教育报:河北师大:“跨界”改革教育教学

来 源:   发布时间: 2017-09-10 10:08:12   点击次数: 0

上世纪90年代,高等师范院校开始招收非师范生。至今,各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占比在2/3左右。如何使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互相支撑、相互促进,摸索新形势下的发展新路径,成为高师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。

“师范专业办精办优、非师范专业办特办强、两类专业协同发展”,经过多年实践,河北师范大学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办学模式和特色,走出了一条高师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。

立足根本,师范专业办精办优

“师范教育是高师院校的‘根本’。”谈及学校发展,河北师大校长蒋春澜说。

多年来,该校始终致力于优秀师资培养。“注重实践,提升育人质量;贯通体系,改革教师教育课程;师德为先,树立教师职业理想;协同培养,扎根基础教育土壤”,是该校围绕“师范专业办精办优”进行改革实践的主要内容。其中,开展顶岗实习支教工程成为亮点。

2006年,河北师大开始实施顶岗实习支教工程,旨在解决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薄弱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、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联系不紧密等问题。每学期,该校选派约1600名高年级师范生,以多学科混合编队形式,由青年博士教师带队,到基层农村学校完成为期半年的全职实习教师岗位锻炼。至今已有24批次3万余名师范生在300余个实习基地完成顶岗实习。

同时,河北师大采取师范生职前培养和在岗教师职后培训相结合,卓越教师与农村教育硕士、特岗教育硕士培养相结合的措施,为基层培养了大量优秀师资,让自身师范教育优势立于不败之地。

据统计,河北省107所重点中学中,河北师大毕业生占教师总数的75.6%。全省59所中小学抽样调查,担任校长的,河北师大毕业生占77.9%。

破解瓶颈,非师范专业办特办强

“学校94个本科专业中69个为非师范专业。但相当时期内,非师范专业无论办学还是就业都处于尴尬境地。”河北师大副校长邓明立开诚布公。

怎样突破发展瓶颈,把非师范专业办特办强,有效提高非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?

以软件学院为例,2007年,河北师大与北京佳诚公司签署协议合办软件学院。根据协议,双方共派师资、共定方案、共同授课、共同管理。校企双方根据IT界最新技术理论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;以“2+0.5+0.5+1”培养模式突出实训实践;实行专业教师末位淘汰制、以公司“实战项目”进课堂、学生4年4万行代码的实操训练、半年到企业实习等教改举措。

“学生就业率是检验教育质量的硬杠杠。这些有‘冲击力’的改革,全方位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。”邓明立说。

据追踪调查,软件学院毕业生连续6年年终就业率100%,就业岗位与专业对口比例占95%。

跨界互补,两类专业实现协同发展

“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有关联基点,表现在课程、教学与科研等多个方面。”河北师大教务处处长郭毅认为,“关键在于如何互补,以实现两类专业跨界融合、协同共进。”

2013年,河北省数字教育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河北师大。该校横跨非师范和师范专业多个学科的96名教师、459名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发,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。其中,“智慧城市与教育公平”工程项目荣获2015年巴塞罗那智慧城市博览会“全球智慧城市项目大奖”,属我国首获此奖。

更重要的是,该项目打通了数字教育软件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通道,对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有巨大应用前景,成为该校两类专业“跨界互补、协同并进”的典范之作。

“项目通过校企跨界协同平台,用实战培养非师范生实践能力,研究成果又反哺师范教育。只有在高师院校这个环境和背景下,才会产生如此成效。”郭毅说。

河北师大还结合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共性需求,以“通专并重”构建“大类培养”课程体系,“厚专业基础、强知识结构、重能力素质”,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,使每名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。